伤口结痂就好了吗?谨防“痂下积脓”!

发布者: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4-10-22浏览次数:

老一辈常说“伤口要透气”“伤口不能碰水”“伤口结痂就好了”等等。在医学史中,很长一段时间内,这种干燥愈合方式占据主流,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常识。但事实上,干燥疗法有时并不管用,甚至可能出现痂下积脓、痂下感染的情况,影响伤口愈合。

痂皮是伤口渗液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凝固形成的硬皮、硬痂,常出现在浅表或部分皮层伤口,对下方组织起到保护作用,属于正常愈合过程,痂皮一般会在伤口被修复和新生上皮细胞覆盖伤口后自然脱落。在损伤较深、污染较重的伤口,可能出现“假性愈合”,痂块松动并伴有伤口周围红肿热痛、有波动感等感染表现,此时结痂下方常“深藏”着脓液,即发生了痂下感染。这种结痂容易迷惑人们的双眼,认为已经愈合,实则情况不妙。如果放任不管,伤口感染很可能扩散至全身,危及生命。

那么“痂下感染”如何处理?痂下感染会有如下表现:痂下有脓液或分泌物、周围皮肤发红或肿胀、周围皮温升高、创面有异味、伴或不伴全身不适、发烧、食欲不振等。一旦发生痂下感染,应立即前往医院伤口门诊处理,处理原则包括清除痂皮,去除坏死组织,清洗后使用抗感染敷料,管理渗液,适当包扎;若有全身发热症状,遵嘱服用抗生素。伤口2-3天换药一次,治疗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,具体视伤口的损伤程度而定。

伤口处理误区:

1烫伤后涂牙膏。牙膏覆盖伤口,会影响医护人员对伤口的判断;而且牙膏对于伤口而言,并非安全物质,反而可能引发感染。

2擦伤后涂抹红药水、紫药水。红药水是含有汞的有机化合物,紫药水是甲紫溶液,这两种药水抑菌作用弱,且对人体有毒,还会应影响医护人员对伤口的判断。

3擦伤后撒消炎药粉。受伤早期,伤口发红,是人体正常的炎症防御反应。药店可购买到的消炎药是经过静脉或口服后才能吸收起效,而将消炎药磨碎后洒在伤口上,不仅不能起到消炎作用,甚至厚厚的粉末会引起渗出液引流困难,延缓伤口愈合。

4伤口一定要透气,不能包扎。伤口愈合利用的是人体内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,大气中的氧是不能被直接利用的。在伤口上覆盖适合的外敷料,有助于减少伤口污染和病原体接触,可吸收多余渗出液,形成适合伤口愈合的微湿环境。

5有伤口不能吃酱油。伤口处皮肤发黑是因为皮肤细胞受损后,激活了络氨酸酶的活性,导致黑色素生成,让皮肤变黑。但随着皮肤细胞的逐步修复,黑色素会慢慢分解直至消失。这与吃酱油没有直接联系。